作者介紹:
埃米爾·瓦爾特-布什(Emil Walter-Busch),瑞士社會學家,1942年出生,2007年退休前任教于圣加侖大學、蘇黎世大學,講授實用社會學。最新作品為《革命時代的布克哈特和尼采》,目前正在寫作《通理與人文學家》一書。
郭力,女,1985年畢業(yè)于天津師范大學。現(xiàn)居德國,德國弗賴堡大學漢語教師。作品有《萊茵北流去》、《成長在德國》、《德國名詩精選精析》,譯作有《阿連德家族》、《德國人會死絕》等
目錄:
中文版前言/1
前 言/3
第1章 導言式概述:從“馬克思咖啡廳”到“馬克斯咖啡廳”/1
第1節(jié) 大商人赫爾曼·韋爾資助建立馬克思主義社會研究所的動機/2
第2節(jié) 20世紀30年代:馬克斯·霍克海姆的所長體系/11
第3節(jié) 1930~1949年:研究所的圈內(nèi)圈外/18
第4節(jié) 研究所重返美因河河畔的法蘭克福/25
第2章 霍克海默以哲學為導向的社會研究規(guī)劃/35
第5節(jié) “煩惱與痛苦,這是人生的表達方式”/36
第6節(jié) 霍克海默的跨學科研究規(guī)劃/48
第7節(jié) 1930~1940年:“評判理論”——共同的理論基礎/54
第3章 1934~1950年在美國:剖析法西斯主義,體驗民主/84
第8節(jié) 弗里德里?!げ蹇说摹皣屹Y本主義”觀/86
第9節(jié) 弗朗茨·諾伊曼的對立觀點:民族社會主義是“極權式壟斷資本主義”/98
第10節(jié) 加利福尼亞的理論研究:《辯證論證解明運動》,
戰(zhàn)略情報局的德國問題專家/124
第11節(jié) 研究所課題:關于權威型及偏見的研究
?。?span lang="EN-US">Die Autoritarismus-und Vorurteils-Forschung)/145
第4章 1950~1970年:評判理論的分化/176
第12節(jié) 特奧多·W.阿多諾: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位思想大師/178
第13節(jié) 弗朗茨·諾伊曼為重建西德政治學作出的重要貢獻/228
第14節(jié) 赫伯特·馬爾庫塞:革命理論的火焰與灰燼/248
第15節(jié) 小結:評判理論——馬克思主義“死火山”之一?/305
縮 寫/321
參考文獻/323
人名索引/344
譯者序
作為本書譯者,首先想在這里表達的是衷心感謝之情。因為這部譯作可以說是合作產(chǎn)物,如果沒有幾位友人的幫助,沒有向他們的求教及共同頻繁的討論,要保證本書的翻譯質(zhì)量是無法想象的。他們是本書作者瑞士社會學家埃米爾·瓦爾特-布什先生、筆者先生Richard Wilkinson、Rolf Müller 先生、Kay Mestern 先生、Wolfgang Bammert先生等。
而這里尤其需向瓦爾特先生表示衷心感謝。
盡管筆者在德國生活已久,常年在德國大學教漢語,并做翻譯工作,但對社會學哲學的很多專業(yè)詞語及表達都相當陌生,心里沒底。特別是面對通常的中文譯文、中文辭典等有關書籍的釋義與德文原意相沖突的時候,應做何種選擇便是譯文要解決的問題。幾番考慮后,覺到很有必要向作者求教。
瓦爾特先生退休前為一瑞士高等院校哲學教授,退休后還在潛心著書。接到譯者電話,非常高興,表示他對德文學術表達是否能適宜地傳達到中文中非常好奇,并欣然表示愿隨時為譯者解答問題。這樣,在翻譯本書的幾個月內(nèi),譯者可以榮幸地對瓦爾特先生做了23次電話求教,每次他都不厭其煩、興致很高地耐心解答,即便在兩次小住巴黎期間。
對筆者來說,面對一部難譯的專業(yè)著作,最大的心愿莫過于能同作者合作了。正因為有了瓦爾特先生等友人耐心慷慨的鼎力相助,這項翻譯任務才會成為筆者一次愉快的發(fā)現(xiàn)、求學之旅。
筆者的發(fā)現(xiàn)是,一些關鍵的哲學詞語如批判、啟蒙,或由于最初取道于日文轉(zhuǎn)為中文,或由于錯譯走上了詞不達意,甚至走上了歧義、誤解的道路。而社會學、哲學基礎概念同其他學科的基礎概念一樣,都是理解發(fā)展一個學科的重要基石。因而筆者認為糾正概念錯誤的翻譯勢在必行。令筆者感到欣慰的是,瓦爾特先生和其他友人也認同這個想法,并給予了熱情鼓勵。所以筆者認為,很有必要在譯著前,對在反復討論基礎上、對一些重要詞語所做的改譯做一簡單的解釋交代。
1.批判還是評判?
本書副標題為Kritische Theorie und Politik,初譯為“批判理論和政治”,可這個“批判理論”一直令我困惑不解。第一個疑惑是德文中的形容詞kritisch,它的名詞形式是Kritik,中文一貫譯為“批判”??蔀槭裁词桥校恐形摹芭小睂χ袊藖碚f是個不言而喻的詞,那就是對不良事物、人物進行斥責與摒棄。所有經(jīng)歷過“文化大革命”的人對批判都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。批判是武器,批判是斗爭,是革命,批判就是破……沒有誰對此懷疑過,沒有人對這個中文詞懷疑過。然而我翻譯的時間越長,卻越感到難以見到這種“批判”的影子。
慶幸的是我可以與Kritik的“游戲人”直接求索Kritik內(nèi)涵。
“Kritik是辨別、分析、考核、評定、評判……是找出不足,用以提出改進建議,以求改善社會?!北緯髡咄郀柼叵壬缡钦f。
“那,也會是肯定、倡導、贊頌嗎?”我問。
“對,也會的。這個詞源自希臘文,意思是評說評論的藝術(Kunst der Beurteilung);它是個中性詞,意為對事物進行區(qū)別、分析、評判。它可以是批評,也可以是建議。康德的三大Kritik,就是將純粹理性、判斷力、實用理性作為建議提出來倡導的?!?span lang="EN-US">
“那會不會也有批判(verurteilen)的意思,徹底的否定,像對待敵人?”
“對,也會的,也可以批判。但批判是其極端形式,只占極小部分,比如馬克思所做的對資本主義的批判。大體上說,法蘭克福學派的評判理論(Kritische Theorie)受到兩個評判類型的影響,一種是否定型,比如馬克思的(如在評判理論的發(fā)展前期);另一種是肯定型,積極正向的,比如康德的三大評判;這三大評判,也是康德的三大倡議。”
“馬克思也不是總在批判吧?”
“不是的,馬克思的《資本論》,副標題是:對政治體制下經(jīng)濟體系的評判(Kritik der politischen ?konomie)。馬克思的工作同一般社會學家一樣,做的主要也是分析評判,當然他得出的結論是尖銳的批判?!?span lang="EN-US">
通過同瓦爾特先生請教討論,筆者對這個詞的理解越來越全面深入:原來批判(Verurteilung)是評判(Kritik)的一種極端形式,是徹底的否定形式,但一般情況下頂多是批評(kritisieren)——人民內(nèi)部矛盾的形式;評判的另一個極端的形式是贊頌;更多情況下Kritik是分析、肯定、預測、評估、批評、警告、鑒定、診斷、建議……目的是要改善提高;這是一個廣義詞,因而筆者認為,翻譯成中文廣義詞“評判(或評論、評說)”,相比狹義的“批評、批判”更為適宜。而若接受日文翻譯(如果我們假定,這個中譯文是接受了日文翻譯的話),將之譯為批判,便很容易犯以點帶面的錯誤。當然,在適宜情況下,也需將Kritik譯為批判、批評,比如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,對錯誤的批評等。
這樣本書譯者將Kritik主要翻譯為評判,在適宜情況下也譯為批評、評論、批判、質(zhì)疑等。
2.什么是評判理論(Kritische Theorie)?
“康德《純粹理性評判》這個書名中的評判(Kritik)也可換上這個評判理論(Kritische Theorie),即可變?yōu)椤都兇饫硇栽u判理論》?!蓖郀柼叵壬鷮ξ业膯栴}這樣回答。
原來西語Theorie(理論)一詞也源自希臘文,原意為觀察、考核,因而還有考核體系、觀點、論述、方式等意思。評判理論可以是評判式論述體系。評判理論得名于霍克海默的專著《傳統(tǒng)理論和評判理論》。
可是這里還缺賓語,評判什么?我問。
本書第7節(jié)介紹到,霍克海默將評判理論定義為:當代人類對自我的辯證認識,及主要關注理性狀態(tài)的當代社會理論。
這就是說“評判理論”的對象是社會,評判理論是社會評判理論(Kritische Gesellschaftstheorie)的簡寫。
“如果說評判理論是對社會狀況考察評判性的見解論述,那傳統(tǒng)理論也是社會理論嗎?”我問。
“傳統(tǒng)理論不只是社會理論,還包括宗教理論等。理論的目標是要實現(xiàn)理性社會?!蓖郀柼叵壬f。
3.啟蒙還是解明?
我:說到Aufkl?rung(迄今的翻譯為:啟蒙),人們自然會想到Aufkl?rung時代??墒强档履嵌侮P于什么是Aufkl?rung的名言,似乎同那個時代無關,應該指思維過程。
瓦爾特先生:是這樣,這個詞也可以指Aufkl?rung時代,但一般主要指一種思維活動,也可說是思維運動,就像評判(Kritik),就像思想解放運動,都是思想運動,在此,運動規(guī)??纱罂尚?,可小到個人勞作(T?tigkeit),就是要對一切進行探究、解釋,這是伴隨人類史開始直至今日的思想勞作、追求,并不是只從Aufkl?rung時代開始的。
我:就是說,重要的是:思想家首先要自己對自己作解釋,而不是為了傳播知識,進行教育?
瓦爾特先生:是這樣,教育只是附帶的,但不是這個詞的內(nèi)涵。解明——對客觀事物及其過程的釋解,本為一個尋常動詞,可以說通過康德,通過解明時代而成了重要的哲學詞語并著名起來。
中文“啟蒙”一詞,傳統(tǒng)上只同教育有關,比如對幼童的教育,長者對幼者的教育,智者對愚者的開導??梢哉f要啟蒙的對象是蒙昧,而要解明的對象是客觀世界。經(jīng)過同瓦爾特先生及多位友人的多次討論,筆者以為,如果繼續(xù)沿用日文翻譯“啟蒙”,是對理解這個重要西方哲學概念的重大阻礙,它只能造成思想混亂。故而筆者將Aufkl?rung改譯為“解明、解明運動、解明時代”等。
評判理論與解明運動密切相關,比如它標志性的經(jīng)典著作便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合作產(chǎn)物:《辯證論證解明運動》(Dialektik der Aufkl?rung)(又譯為《啟蒙辯證法》)。
Aufkl?rung一詞多義,既可是解明或解明活動、運動,又可以是解明時代,具體翻譯要視上下文決定。
4.經(jīng)驗法還是察知法(Empirie)?
1931年1月24日,霍克海默正式成為社會哲學教授及社會研究所所長。他在任職演講中表示:要在社會學領域進行哲學理論建構式與哲學察知式(Empirie)的合作研究。
但什么是Empirie?迄今(也許是取道日文)的翻譯是經(jīng)驗法,但這使句子很難自圓其說。
瓦爾特先生說:Empirie(察知法)、Empirismus(察知主義)與現(xiàn)代科學認識論有關,認為理論應建立在對事物觀察實驗的基礎上,不應建立在直覺與迷信上。典型的例子是,牛頓通過這個方法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。
他的解釋令我驚愕不已,漢語中無論如何不能說:牛頓是通過“經(jīng)驗法”得出那個著名物理定律的,而只能說首先通過觀察,注意到了蘋果落地的自然現(xiàn)象。
原來,Empirie源自希臘文,感知獲悉之意,最初指古希臘醫(yī)生拒絕遵守教條規(guī)定,堅持通過感官觀察及實踐經(jīng)驗進行診斷的手段,在此重要的手段是觀察。
“中醫(yī)也這樣,其方法叫望聞問切。”我說。
“對,那可以說中醫(yī)使用的就是這個Empirie法。”瓦爾特先生說。
那不妨叫“察知法”——是望聞問切的簡約形式,人生在世需對客觀世界望聞問切,社會學家需要對社會現(xiàn)象進行望聞問切,中醫(yī)的方法與古希臘醫(yī)學家的如出一轍,同樣歷史悠久。Empirie的德文是Erfahrung,因Erfahrung也有經(jīng)驗的意思,這個詞很容易被譯為經(jīng)驗,因而必須要搞清楚的是,作為認識世界的方法,這個詞不能是經(jīng)驗。
“Erfahrung(察知)是人類對外界的獲悉,Handeln(行動)與之相反,是人類對外界的出擊?!蓖郀柼叵壬f。
本書涉及的察知式社會研究,一般是問卷調(diào)查,小組討論等方式的研究。不同場合下還譯為感知、經(jīng)歷、體驗、經(jīng)驗、領會、察覺、體察等。
5.資產(chǎn)階級、資產(chǎn)階層
這兩個詞及公民的德文形容詞形式都是bürgerlich,這給翻譯造成很大困難。
霍克海默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是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,這個詞常被譯為資產(chǎn)階級(還有的譯為市民階級)或資產(chǎn)階級社會,但在霍克海默,所涉及的顯然是資產(chǎn)階層(Gesellschaft)而不是資產(chǎn)階級(Klasse),而且這資產(chǎn)階層是自17世紀以來,直至今日具積極意義的先進階層;在現(xiàn)代也被稱為中產(chǎn)階層?,F(xiàn)代的西方社會還稱自己為資產(chǎn)層社會,因其社會經(jīng)濟教育法律等理念體制,都建立在此階層的理論之上。評判理論可以說就是這個階層的一個重要代表。
Bürger德文一詞原為堡人(Burg為城堡),意思是:城堡人或守衛(wèi)城堡的人。它源于歐洲中世紀初期興建城堡時期。當時城鄉(xiāng)差別涇渭分明,城堡人較為富有,享有特殊權利(如選舉權),像從前漢語中的城里人。這個詞成為一般公民,是后來的事情,公民沒有城鄉(xiāng)差別,所有共和國的成員都是公民。
中世紀以后由城堡人發(fā)展成的資產(chǎn)階層(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,字面義:堡民階層)成員分布比較廣泛,其成員可以很富有,也可以不很富,但一般不是雇工,生活來源較有保障。此階層以反對貴族統(tǒng)治,追求獨立自主、追求社會進步平等、追求理性社會等為主要特征。
“但還是有一些詞應該譯為資產(chǎn)階級,”瓦爾特先生指出,“比如馬克思、馬爾庫塞及布哈林理論中用到的Bourgeoisie、Bürgerlichen、Bürgertum,這里是指特定歷史條件下的資產(chǎn)階級,統(tǒng)治階級,作為敵對勢力的剝削階級?!?span lang="EN-US">
“就是說,同樣的詞在不同人的理論中,含義不同?”
“是這樣,霍克海默早期使用這些詞時,也有同樣激進傾向,但后來沒有了。英文中表示資產(chǎn)階層現(xiàn)在仍常用法文的Bourgeoisie,但已沒有了剝削階級的意義。就像地主、資本家,現(xiàn)在也不作為剝削階級看待一樣?!?span lang="EN-US">
德文Gesellschaft也是個難掌握的詞,可大可小,小到伙伴、協(xié)會、階層,大到國家社會。大多情況下這個詞涉及的是階層,但西方世界也會認為自己的國家是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——資產(chǎn)層社會,即由資產(chǎn)階層領導的社會,這個時候Gesellschaft又成了大社會。不過這種情況在理論界不常出現(xiàn)。
“比如,哈貝馬斯的書名:Strukturwandel der ?ffentlichkeit.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Kategorie der bürgerlichen Gesellschaft 意思為《公共域的結構轉(zhuǎn)型——論資產(chǎn)階層的基本概念》,講的也是資產(chǎn)層,這里的Kategorie不是類型,是Grundbegriffe(基本概念)?!蓖郀柼叵壬f。
6. 德文中獨特的哲學表達
德文的一些哲學表達很獨特,有著歷史淵源,一般德國人也會望之卻步。一些書名的二格形式,有獨特內(nèi)涵,不能按照尋常的所屬關系通過“的”來翻譯。比如康德的《純粹理性評判》(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),不能理解為“純粹理性的評判”,而是“對純粹理性的評判”;而霍克海默與阿多諾的合著 Dialektik der Aufkl?rung不是“解明的辯證法”,而是《辯證論證解明運動》,就是說用辯證法的方法論證解明運動。
還有一些形容詞做定語的表達令人費解。同上述情況一樣,不可直譯。如果沒有各位友人的指點迷津,筆者很難認清其真面目。比如阿多諾的書名Negative Dialektik,同瓦爾特先生商討后譯為《能否定的辯證法》(又譯《否定的辯證法》):傳統(tǒng)辯證法總是否定之否定達到新的肯定,但阿多諾的在否定之否定之后,還可保持否定。作者如是說。
類似情況還有:
Begriffliche Erkenntnis:概念系認識論;
Repressive Toleranz:壓制性寬容,指能產(chǎn)生壓制效果的寬容;
Befreiende Toleranz:解放性的寬容(比如對同性戀的寬容);
Repressive Sublimierung:受壓抑的性升華。
本著盡可能忠實貼近原文的原則,本書中其他的改譯還有:將唯心主義改譯為理念主義,悲觀主義改為消極主義,海德格爾的“此在”改為“在態(tài)”等。這些在譯文中以“譯者注”的形式做出了說明,不過實際上這些解釋也綜合了與其他友人的討論。其中令我難忘的,還有每兩周一次向退休教師Müller先生求教討論的美好時光。
郭 力
德國弗賴堡,2013年9月29日